« 上一篇下一篇 »

酒的医疗保健作用

后汉·班固《前汉书·食货志》谓酒为”百药之长。“酒性纯阳,走而不守,具宣散药力,通行经络,上窜巅顶,外达皮腠,旁通四肢的作用。陶弘景也盛赞之:”大寒凝海,惟酒不冰。明其热性,独冠群物,药家多须以行其势。“综临览历代本草及医家之说,酒之性味辛温有毒,与百药相宜,主行药势,散风活血,通脉行气,主百邪毒,杀虫辟瘴,消冷坚积,袪寒气,和血养脾气,厚肠暖胃扶肝,燥湿痰开郁结,助肾兴阳发汗。主治风寒痹痛,筋脉挛急,胸痹心腹痛,洗赤目肿痛,御寒,利小便坚大便,止水泻。又防治霍乱、疟疾等流行性疾病。对各种痛症,痹证,痿证,诸虚劳损,精神不振,肢体疼痛拘挛,胸部隐痛或胸痛彻背,劳累后体倦神乏,均有较好的效果,并可增强温阳散结,活血逐淤等药物之疗效,还可减少一些药物的毒副作用,尚能反佐或缓和苦寒药物的药性。

酒类均含乙醇。白酒含乙醇为50-70%,含高级醇、脂氨酸、醛、酯类物质和少量挥发酸、不挥发酸。黄酒含乙醇量为15-20%。还含有机酸、糖类甘油、酯类、醛类、多种氨基酸、糊精及维生素等营养物质。米酒尚含较多糖类和有机酸等。酒的主要作用为:


1、酒对各系统都有影响,其利害与洒的种类、饮酒的数量和饮酒的时间的久暂有密切关系。且个体差异也大。酒中所含的乙醇对中枢神经的作用基本上与麻醉药相似,故饮酒后在一定程度上有促睡作用。少量饮酒使大脑抑制功能减弱而显出较长时间的兴奋,故能消除疲劳,振奋精神,消除抑郁,调节心理状态,有益于精神心理健康。也有人提出老年人睡前少量饮酒可睡的香甜,并能减少夜尿次数。关于酒对中枢系统的上述作用,现尚未有统一观点。但主要因素为个体差异以及心理状态,随其情绪和体质的不同反应不一,故不可一概而论。一般来说多有”壮神御寒,遗兴消愁“的作用。


2、循环系统作用:少量饮酒可使心跳加快,扩张外周血管,促进循环,故表现出面色红润而有温暖感,但不能持久,最终是使热量耗散。据英、美有关资料表明,适量饮葡萄酒可增加血中高密度脂蛋白含量,而降低血中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,从而可降低冠心病致死的危险性,并可防止或减少心绞痛发作。前述资料还表明,常饮葡萄酒的老年人死亡明显低于不常饮饮用之人。德国百岁老人中大多有每天少饮葡萄酒的习惯。有人观察到百岁老人以女性为多,但多数老人都有长期少量饮酒(白酒或黄酒)之习惯。但目前对适量饮酒对心、脑血管系统的作用认识亦不一致,有待进一步研究。

3、消化系统:低度酒(10度上下)可使胃液及胃酸增加(对胃、十二指肠溃疡者不宜),能增加胃吸收功能而有开胃增加食欲之效。但饮20度以上的酒则抑制胃液分泌,减衰胃蛋白酶的活性。大于40度的酒则对胃粘膜有强刺激性。过量饮酒可刺激呕吐中枢而引起恶心呕吐。


另外,长期大量饮酒,会造成酒精蓄积而导致中毒,出现肝硬变、老年痴呆、智力减退、多发生神经炎、震颤性谵妄、等等。有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患者饮酒,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饮用,必时当戒除饮酒。有少数人可对酒精发生过敏,故宜忌用酒类(包括酊剂)。